肥皂,我一直以为很熟悉。可是當我遇見“瑪麗法寶”,
那些各色(赤城黃綠青藍紫)、各味(水果鮮花嬭香茶香)、
各類(甘油皂冷法皂馬賽皂)的肥皂時,
我髮現自己對肥皂的瞭解實在沒有想像中的那么多。
首先,爲何肥皂?肥皂名稱由何而來呢?
原來,用于製造肥皂的皂莢有肥、瘦之分。肥的皂荚苷含量才多,
製造的肥皂質量好。所以,古代用肥的皂莢製造出來的皂才叫“肥皂”。
古代還有一種叫“胰子”,知道了可能觉得恶心哦。
“胰子”源自猪的“胰脏”和“澡豆”。
“胰”,乃动物胰脏--消化器官,富含多种酵素,
古人發現它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质和淀粉而去垢。
那“澡豆”又是什麽呢?
在《齐民要术》里记载:为了解决胰脏保存不易的问题,
将猪胰磨成糊,加入大豆粉,中药香料,制成豆粒状,干燥,就成了“澡豆”。
由于大豆富含天然表面活性成分“卵磷脂”,
使得澡豆使用时较纯猪胰起泡力,洗净力都更好。
到了明清,澡豆又进一步改进配方,除猪胰外,
加入天然碳酸钠,猪油,砂糖,香料混合研磨,压制成块,称为“胰子”。
有了肥皂,就隨之産生了沐浴文化。
中国人的沐浴文化,由于很早就与祭祀、斋戒、沐浴的礼仪文化紧密结合,
中国人早在西周时候就养成三天洗头,五天洗澡的习惯。
如果不喜欢洗澡,还会因此被人嘲笑。
汉代朝廷官员每五天有一天“休沐”,
唐朝改为十天一次“休浣”制度化的放洗澡假。
秦始皇建骊山温泉,唐明皇建华清宫的众多温泉池,
都让中国的上层洗浴文化增添了许多色彩。
宋元以后,中国的私人浴室、公共澡堂都更普遍。
沐浴文化從皇宮大院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里。
客人远道而来,常是先招待客人洗澡,再设宴款待,所谓“洗尘”。
公共澡堂里,许多还备有替人揩背的服务,延續至今。
據史載,明清时候,位居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进入公共澡堂人数更多,
各阶层“坦诚相见”的混堂,虽然洗澡水混浊泛白,
但毕竟中国人避免了西方那样大规模“黑死病”的发生。
西方肥皂的發展,晚于中國一千年的歷史。
根据古罗马传说,SAPO名稱是来自 SAPO 山,人们在山上祭杀牛羊,
热融化的动物油脂和木灰被雨水冲刷入台伯河,留在两边的河泥上。
妇女们发现用这河泥,可以使她们的衣服洗得更干净。
后由 SAPO 演变成为各种称呼肥皂的欧洲语言,如 SAPONE(意大利文),
SOAP(英文),SAVON(法文),SEIFE(德文)等等。
而福建和台湾地区使用的闽南话,称肥皂叫 SAVUN (或带 SABUN 的变音)。
罗马帝国衰亡后,中世纪大部分地区的欧洲人洗澡也渐少,
个人卫生和居住环境的恶化,直接间接导致十四世纪黑死病的流行。
到了十七世纪初,人们又开始注重个人清洁,流行洗澡,肥皂生意因此兴隆。
但當時的重税使得肥皂一直是昂贵的物资,只有贵族和富裕的阶层才可能享用。
至十九世纪,价格开始逐步平民化。
由于许多清洁用品大量使用的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
更是被实验证实是造成皮肤过敏的元凶。
过去这十年来,许多人投入研究手工制皂工艺,
使追求自然和较富裕的欧美消费者開始放弃使用工业化高温皂化法生产的肥皂,
或含有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清洁用品,轉而使用以低温慢速制作的手工冷法皂。
这些肥皂因制作时选择油脂要求标准较高,多采用纯天然食用植物油脂
(牛油,猪油肥皂较易造成毛孔堵塞)。
添加营养滋润的精油或天然萃取成分。
这样制成的肥皂,洗后对人体和环境都无害,得到人們的喜愛。
沒想到小小的一塊肥皂--我們的日常用品,
會有那麽長長的發展歷史。幷且在生活中擔當了不可小覷的角色。
購買的産品
購買的産品類型
洋柑橘仙子適合過敏性肌膚,甜橙爽適合混合型肌膚,
上面兩種我和女兒用。野薔薇適合油性肌膚,老公專用。
用肥皂洗臉,平時是不敢想像的,怎麽可能。
用過瑪麗法寶,看來洗麵奶要改朝換代了(像在做廣告哦,營銷商給回扣嗎)。
呵呵
肥皂,接受我對你的贊美吧。
可愛的瑪麗法寶,我將成爲你忠實的擁趸者。
留言列表